7月19日MOM操盘网,由首都图书馆、中国书店主办的“重读经典的意义——吴悦石《石鼓文批注》新书分享会”在首都图书馆(华威桥馆)A座报告厅举行。
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,被盛赞为“中国第一古物”,更因石上四言诗与《诗经》风格相近,被誉为“刻在石头上的《诗经》”。因文字上承西周金文、下启秦代小篆,被称为汉字演变的“活化石”。然而,历经千年风雨,原约700字的石鼓文现存仅272字,文字缺失、石花侵蚀等让这部经典愈发晦涩。吴悦石深耕石鼓文研究数十年著成的《石鼓文批注》一书,成为书法学习、古文字研究必不可缺的一部参考书。
分享会上MOM操盘网,中宣部原副部长、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表示,80岁吴悦石先生以“生命不息奋斗不止”之姿推出学术力作,堪称文艺界“老骥伏枥”的典范。
北京发行集团副总经理、中国书店董事长兼出版社长张东晓强调,此次承担“石刻之冠”出版使命,既是老字号赓续文脉的实践,更开创了“学术深度与普及温度”兼备的经典传播新模式,期待联合学界激活更多文化瑰宝。
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认为,该著作以书画双修功力解读“汉字活化石”,突破性修正30余处误释,既承阮元、吴昌硕学脉,更打通了“从石鼓铭文到写意笔法”的艺术通途。
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徐福山表示,该著作以考古与古文字学成果重释146处残字,构建“字形-语境”关联体系,通过《史记》《诗经》文献互证,破解“天子永宁”等铭文史实,以文史互证方法,将“石上《诗经》”转化为可触的历史场景与可承的笔墨道统。
《中国书法》社长兼主编朱培尔讲到,新著融文字学、史学、书学于一体,既补遗学术空白,更重续“书以载道”正统,为书法传承提供了兼具历史厚度与当代价值的范本。
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院长杨涛谈到,该著以“金石考据加笔墨实践”激活传统文化基因,为书法遗产的当代转化树立了范式。
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、秘书长郑晓华指出,《石鼓文批注》既展现了中国艺术传统的厚度,更以批注形式进行了“诗书画印”的当代实践。
吴悦石表示,愿此书能引诸君沉潜经典,于坐卧行止间认真体悟,以身心相印的功夫深研传统。图书分享会最后,吴悦石将一幅书法作品捐赠首都图书馆。
(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于园媛)MOM操盘网
嘉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